管宁榻的拼音、解释、组词
管宁榻的简介:
guǎn níng/nìng tà
1.管宁所坐的榻。据晋皇甫谧《高士传.管宁》载:"﹝管宁﹞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后用行事端正之典。
1.管宁所坐的榻。据晋皇甫谧《高士传.管宁》载:"﹝管宁﹞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后用行事端正之典。
- AI解释
《管宁榻》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涉及的人物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学者管宁。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彼此尊重的故事。
故事背景
据《世说新语·德行第三》记载,东汉末年名士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时,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学习,突然一只兔子从面前跳过。管宁照常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去观看兔子。这一幕让管宁意识到华歆的志向并不完全与自己相同,于是他直接用刀将共用的席子割开,意示两人从此分开。
造句
- 自从那次一起在管宁榻上读书后,俩人便形影不离。
- 管宁榻的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志趣。
- 虽然华歆后来变得有些浮躁,但管宁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两人最终选择不再同席而坐。
- 他们的友情虽然因为分坐管宁榻而变得有些疏远,却从未完全破裂。
- 小时候,我们就像坐在管宁榻上的伙伴一样,一起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标准,也提醒现代人在交友时应重视彼此的志趣相投与原则一致。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