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法的简介:

mín fǎ
调整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规定个人、法人因经济利益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国于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国还有婚姻法、继承法等单行民事法律。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规定人民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系用以规范私人间一般社会生活的主要法律,为人民权利义务的准绳。【例】依现行民法规定,结婚应向户政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1. 规范私人间一般社会生活的主要法律,为人民权利义务的准绳。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涉及公民个人与国家、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涵盖了诸如合同、婚姻家庭、继承等多个方面。《民法》的核心在于保护私人的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详细解释:

  1. 平等主体:在民法中,“平等主体”指的是所有参与法律行为的主体之间地位相等。
  2.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婚姻自由权等。
  3. 财产关系:涉及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多个方面。
  4. 调整范围:涵盖了民事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旨在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秩序。

造句:

  1. 李先生最近遇到了合同纠纷问题,他决定咨询一下专业的民法律师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张女士在婚姻期间购买了一套房产,离婚时依据《民法典》规定主张对该房产拥有平等的财产权利。
  3.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遭遇了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他希望通过学习《民法》中的合同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 王女士在遗嘱中为她的孩子们分别指定了不同的遗产份额,这是她根据《民法典》关于继承的相关规定为自己财产作出的安排。
  5. 由于疫情期间商店受到了较大影响,刘老板根据《民法》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决定暂时不支付租金。

这些例子展示了《民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适用性和重要性。

分词解释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