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1897.8.11~1987.9.8)的拼音、解释、组词

曹靖华(1897.8.11~1987.9.8)的简介:

cáo jìng huá
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人。1919年在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求学时,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年底回国,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4月,重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1933年10月回国,先后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授。1939年去重庆,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编《苏联文学丛书》。1948年应聘赴北

  • AI解释

曹靖华(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以及作家。他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早年留学苏联,并在苏联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及文学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解释

  • 出生与成长:曹靖华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南阳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 留学经历:1925年,他前往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后在列宁格勒东方民族学院任教。在这里,他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 文学创作与翻译:曹靖华是著名的俄语翻译家之一,翻译了《浮士德》、《安娜·卡列尼娜》等多部世界名著。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并以描绘边疆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为特色,在中国文学界享有盛誉。
  • 社会贡献与影响:曹靖华在文革后被平反,重新得到认可,其著作被大量出版,对中国文学界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造句

  1. 曹靖华先生的翻译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还保留了原文的艺术风格。
  2. 我们可以从《浮士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曹靖华的精彩译本。
  3.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靖华是无法绕过的一页,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4. 从曹靖华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真挚情感。
  5. 面对文革后的混乱局面,正是有像曹靖华这样的学者站出来发声,才逐渐恢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分词解释

cáo

1 等,辈:尔~(你们)。吾~。2 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部~(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3 诉讼的原告、被告两方。4 姓。

jìng

1 平安,安静:~冥(幽深闲静)。~默。2 平定,使秩序安定:绥~。~难(nàn )(平定叛乱)。3 图谋,谋议:“实~夷我邦”。4 恭敬:“士处~,敬老与贵,交不失礼。”5 古同“静”,静止。6 姓。

huá,huà,huā

1 美丽而有光彩的:~丽。~艳。~彩。~贵。~章。~表(亦称“桓表”)。~盖。2 精英:精~。含英咀(jǔ)~。3 开花:~而不实。春~秋实。4 繁盛:繁~。荣~富贵。5 奢侈:浮~。奢~。6 指中国或汉族:~夏。中~。~裔。~胄( ➊ 华夏的后裔; ➋ 贵族的后裔)。~工。7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翰(称人书信)。~诞(称人生日)。~居(称人住宅)。8 头发花白:~发(fà)。~颠(指年老)。9 指时光:年~。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