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仪的拼音、解释、组词
昭仪的简介:
zhāo yí
1.古女官名。汉元帝始置。为妃嫔中的第一级。昭仪,言昭显女仪,以示隆重。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参阅《汉书.外戚传序》﹑《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
1.古女官名。汉元帝始置。为妃嫔中的第一级。昭仪,言昭显女仪,以示隆重。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参阅《汉书.外戚传序》﹑《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后宫中女官的封号。为汉元帝所设置,位比丞相,爵比王侯。见《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序》。
《昭仪》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宫廷中的官职称号,是一种在后宫嫔妃中较高的品级。具体而言,“昭”字常用来表示明达、光明之意,“仪”字则有仪表、礼节的意思,合起来“昭仪”既象征着持家治国的智慧与能力,也代表着在宫廷礼仪和教化上的担当。
详细解释:
- 地位与职责: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昭仪是一种较高级别的宫嫔封号,通常仅次于皇后、贵人等主要嫔妃。其职掌包括但不限于参与某些宫廷活动,以及负责对其他宫女进行一定的管理教育。
- 历史背景: 不同朝代对于“昭仪”的具体定义和职能可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昭仪”这一职位的设立及其地位会有所变化。
5个造句:
- 在唐朝宫中,她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被封为昭仪,成为了众多嫔妃中的佼佼者。
- 昭仪常常出席皇上的宴请和朝拜仪式,在这些场合中展示宫廷礼仪之美。
- 她在宫中担任昭仪多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 为了更好地管理宫女们的生活起居,她作为昭仪特意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
- 每逢佳节,昭仪都会主动请缨组织各种庆典活动,以此来活跃后宫气氛,受到皇上与嫔妃们的欢迎。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