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那的拼音、解释、组词
兀那的简介:
wù nà/nǎ/nèi/nā
1.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1.指示代词。犹那﹐那个。可指人﹑地或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那、那个。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兀那弹琵琶的是那位娘娘?圣驾到来,急忙迎接者。」《水浒传》第四回:「兀那汉子,你那桶里甚么东西?」
2. 语助词,无意义。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垓心里手掿著枪,杀场上硬睁著眼,哥也!敢战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惮。」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一折:「我可敢一直儿走到地南头,您去兀那熟耕地里可都翻觔陡。」
《兀那》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元杂剧中。它是一种语气词或助词,用来加强语气或者表达某种情感色彩,多用于口语和古文中。
在古代戏曲尤其是元杂剧的唱词、念白中,“兀那”往往被用作一种感叹或呼唤的方式,带有较强的口头性和地域性特征,有时候也含有戏谑、调侃意味。其发音近似于“哦那”,可以理解为一种表示惊讶或者询问的语气。
下面是几个使用“兀那”的造句示例:
-
窗外风声呼啸,老者兀那道:“好大的风啊!”
-
《窦娥冤》中的一句唱词:“兀那婆婆,你说得是真还是假?”
-
假如是在现代情境下创造的句子,“兀那”被赋予了新意:在一次幽默对话中,一个人看着另一个人穿着不协调的衣服说,“兀那,你这衣服怎么搭配成这样?”
-
在古代故事的复述里:“张飞兀那大吼一声,手中的长矛直指敌人。”
-
一个现代版的故事:“你说兀那,那年夏天咱们去海边玩的趣事,你还记得吗?”
请注意,“兀那”这一词汇在实际使用中较为少见,上述造句更多是出于对古代语言及文化的理解与表达。在现代汉语写作或口语交流中,很少直接使用这个词。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