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的拼音、解释、组词

方伯的简介:

fāng bó/bǎi/bà
1.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方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后泛称各地方的长官。三国魏.曹冏〈六代论〉:「且今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也称为「邦伯」。

方伯》一词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特定的社会职能,主要指某一地域(如州、部或乡)的地方长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有提到“方伯”。后来,在不同朝代,其具体所指的对象也会有所变化。在现代,虽然“方伯”一词已经不再作为正式的官职使用,但它仍然作为一种文化词汇存在。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为便于管理,会划分州、部或乡等区域,并设置地方长官来负责这些地区的事务。早期,“方伯”主要是指负责一州或一区的行政官员。
  2. 职责范围:他们不仅管理政务,还要处理当地的治安、税收以及民间纠纷等问题。
  3. 象征意义:“方伯”一词往往带有某种尊敬和赞美的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位名称,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造句

  1. 古代中国的方伯不仅是地方治理者,还被视为民众福祉的重要守护者。
  2. 在《左传》中提到,晋国的子产曾被称赞为一方之伯,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治政理念。
  3. 虽然现代已不再设“方伯”官职,但这一词汇仍然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用来描绘古代地方长官的形象。
  4. 方伯”一词象征着对治理能力的尊重与认可,在描述某人具备卓越领导力时,也可以使用此词来表达敬意。
  5. 在现代语境下,如果要形容一个在某个领域内非常有名望、有影响力的人物时,可以借用“方伯”的形象进行比喻。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可以看出,“方伯”这一词汇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词解释

fāng

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4 一边或一面:~向。~面。5 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7 种,类:变幻无~。仪态万~。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9 违背:~命。10 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11 才,刚刚:~才。如梦~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石章。14 姓。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