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的拼音、解释、组词

犯罪预备的简介:

fàn zuì yù bèi
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如为了盗窃而准备钥匙,排除实施犯罪行为的障碍等。应当根据预备的程度、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等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 AI解释

犯罪预备》,这是一个法律术语,在中国刑法中指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但尚未着手实行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 1. 行为人具有明确的犯罪意图。 2. 已经实施了准备行为,并且这种准备行为与犯罪的实行有直接关系,是直接通向犯罪实行的关键步骤。 3. 犯罪尚未进入实行阶段。

在刑法中,《犯罪预备》被视为犯罪未遂的一种。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条的规定,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过程中或者准备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以下是5个使用“犯罪预备”的句子: 1. 在一起谋杀案中,王某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实施犯罪,事先购买了杀人工具,并且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作案地点。虽然他最终并未实施杀人行为,但是他的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预备。 2. 李某计划进行抢劫银行的活动,他已经详细地研究了银行内部结构和安全措施,甚至绘制出了详细的行动路线图。尽管李某并没有真正去实施这一行为,但这依然属于《刑法》中的犯罪预备。 3. 张某意图对孙某实施盗窃行为,他不仅在小区内进行了多次踩点,还为可能的逃脱准备了交通工具。由于张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思想准备阶段,并且正在一步步接近犯罪实行,因此可以被认定为“犯罪预备”。 4. 陈某因为债务问题与李某结怨已久,在一次酒后,陈某表达了对李某实施暴力伤害的意愿,并着手准备了作案工具。虽然在实际行动之前,两人却因其他原因而和解,但陈某的行为已然构成了犯罪预备。 5. 某团伙为了进行诈骗活动,先进行了市场调查、目标选择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尽管他们并未开始实际操作,这些行为已经足以被认定为“犯罪预备”。

分词解释

fàn

1 抵触,违反:~规。~法。~罪。~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讳。2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人。罪~。3 侵害,进攻:侵~。秋毫无~。4 触发,发作:~病。~愁。~疑。5 做错事情:~错误。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

1 事前:~习。~计。~见。~先。~言。~科。~测。~料。~祝。~知。~谋。~感。~算。2 参与:干~。参~。

bèi

1 具备;完备:具~。完~。求全责~(要求全面、完美)。2 预备;准备:预~。防~。准~。筹~。~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注。~忘录。3 设备:设~。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