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丁的拼音、解释、组词

抗丁的简介:

kàng dīng/zhēng
旧时民众抗拒统治者抓壮丁。

  • AI解释

抗丁》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特指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指的是平民百姓对政府强制征调民夫(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去服徭役或兵役的行为进行抵抗。这种行为通常源于农民对繁重劳役和赋税的不满,以及对个人自由权利的维护。在古代,国家常通过抽签或其他方式来选取适龄男子服役或参与工程修建等,而抗丁则是对这一制度的一种反抗行为。

以下为五个使用“抗丁”这个词的造句例子:

  1. 明代中后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和赋税负担加重,出现了大规模的抗丁运动,许多农民选择逃往山区或边远地区躲避徭役。
  2. 清朝前期,政府为了修建皇宫而征调大量民夫,“抗丁”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映了民众对劳役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3. 在古代中国,由于“抗丁”行为的存在,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平息民怨和社会动荡。
  4. 抗丁事件不仅是一场针对徭役负担过重的抗议活动,还体现了农民阶级对于自身权益的初步觉醒和抗争意识。
  5.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抗丁”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赋税制度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请注意,《抗丁》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为少见,上述句子是基于对“抗丁”的理解进行的虚构情景构建。

分词解释

kàng

1 抵御:~击。~争。~拒。抵~。顽~。2 拒绝:~议。~上。~命。~税。3 对等:~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dīng,zhēng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是~,卯是卯。2 成年男子。3 人口。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