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叔的拼音、解释、组词
管叔的简介:
guǎn shū
1. 姬姓,名鲜。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商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同时,封鲜于管(即河南郑州),让管叔和蔡叔、霍叔共同监督武庚,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摄政,他与蔡叔不满,遂伙同武庚纠合东方夷族作乱。结果,为周公东征所平定,管叔兵败被杀。
1. 姬姓,名鲜。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商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同时,封鲜于管(即河南郑州),让管叔和蔡叔、霍叔共同监督武庚,史称“三监”。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摄政,他与蔡叔不满,遂伙同武庚纠合东方夷族作乱。结果,为周公东征所平定,管叔兵败被杀。
- AI解释
《管叔》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似乎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名词或者专有名词。可能是指古代某位名叫“管叔”的历史人物。在《尚书》等古籍中,“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历史上与周公旦之间有过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古代背景
- 在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成王治理国家期间,管叔等人对周公有猜疑之心。在《尚书·大诰》中提到,管叔、蔡叔等联合武庚起兵作乱(史称“三监之乱”),但最终失败,管叔被杀。
- 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也有提及。
造句
- 古代周朝时期,人们常常会提到管叔、蔡叔和武庚联合起兵反抗周公旦的故事。
- 管叔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在历史上与周公旦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
- 关于“三监之乱”的起因,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管叔等人对辅政的周公不满而发动了叛乱。
- 在《史记》中记载着,周朝初期的管叔等大臣与周公旦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最终导致了国家动荡。
- 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管叔在西周初年的地位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
请注意,由于“管叔”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并且其具体含义可能因上下文而异,因此造句时我尽量构建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场景。如果你有特定语境或使用背景,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行更精确的解释和造句。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