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轼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轼的简介:

fú shì
1.亦作"伏式"。 2.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俯在车前横木上。《战国策.秦策一》:「伏轼撙衔,横历天下。」《文选.卢谌.览古诗》:「秦辞驰出境,伏轼迳入关。」

伏轼》一词实际上是指古代车乘中的一种行为,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军事和礼仪中的一个动作。在古代车辆中,轼指的是设在车厢前部供人扶手或倚靠的部分。"伏轼"即指在车上俯身靠着轼的行为。这种姿势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用于表示急欲见到某人、某个地方的迫切心情;有时则是一种敬礼方式。

详细解释

  • :在此处是指身体前倾,贴靠的意思。
  • :古代车马上的扶手部分,通常指的是车厢前面用来支撑或倚靠的部分。

造句

  1. 历史小说中的主人公得知心爱的人被敌人俘虏后,急不可耐地要出城去营救,“他不顾一切地伏轼驰奔,希望能够尽快赶到。”
  2. 在古代的战争礼仪中,将军们为了表达对君王或盟友的敬意,会“车驾行进间,伏轼叩首”,以此表达忠诚和尊重。
  3. 由于急欲得到某种消息,在接到报告之后,他立刻“伏轼而望”,表现出一种急于求知的态度。
  4. 伏轼”一词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场合,在某些文人雅士的诗歌中也常用来形容其对于自然美景或哲理思考时的专注与投入,“他登临高处,伏轼远眺,心中涌动着对人生和宇宙无尽的思考。”
  5. 在古代,一些官员为了表达谦卑或是敬意也会采取这样的姿势,比如“每逢朝会,百官齐集,皆需伏轼听命”,以此彰显尊贵与庄重。

以上就是关于《伏轼》一词的具体解释以及造句示例。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