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析骸的拼音、解释、组词

易子析骸的简介:

yì zǐ xī hái
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极言天灾人祸所造成的惨状。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相互交换孩子吃,劈开尸骨当柴烧。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后用以形容天灾人祸时,绝粮断炊的惨况。唐˙赵元˙奉天录˙卷三:围经五月,粮储罄竭,贼围不解,丕先出私家牛马,用充军食,莫不感激焉,干牛苇弓,并充军食,易子析骸,亦已甚矣。亦作析骸易子。

1. 相互交换孩子吃,劈开尸骨当柴烧。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后用以形容天灾人祸时,绝粮断炊的惨况。唐.赵元《奉天录》卷三:「围经五月,粮储罄竭,贼围不解,丕先出私家牛马,用充军食,莫不感激焉,干牛苇弓,并充军食,易子析骸,亦已甚矣。」也作「析骸易子」。

易子析骸》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三》,主要用来形容在非常困苦、无以为继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有时甚至不惜牺牲骨肉之情。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极为艰难的境遇。

【释义】 - 易子:交换孩子。 - 析骸:分解枯骨作为柴火或燃料使用。 - 这里的“析”是分割、分开的意思;“骸”指的是人的骨骼。

因此,成语《易子析骸》描绘了一种极端困窘的情形: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们甚至愿意交换孩子,并将孩子的骨头作为柴火烧,以度过难关。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巨大牺牲。

【造句】 1. 面对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易子析骸成了许多家庭迫不得已的选择。 2. 在那场长期战争中,易子析骸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深刻感受到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扭曲与挣扎。 3. 由于长期的饥荒和资源匮乏,村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易子析骸来度过难关。 4. 即便是最亲近的人,在易子析骸的情境下也会变得冷漠无情,为了生存,人们往往会放弃一切。 5. 在灾难面前,人类展现出一面最为悲凉也最为真实的一面:在极度的困顿中,人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孩子以求得一线生机——这就是所谓的“易子析骸”。

分词解释

1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与(容易对付)。~于。2 和悦:平~(➊态度谦逊和蔼;➋指语言文字浅显)。3 改变:~手。~地。变~。4 交换:交~。贸~。5 轻慢:贵货~土。6 芟治草木:~墓(除治墓地的草木)。~其田畴。7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8 姓。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1 分开:条分缕~。分崩离~。2 解释:分~。剖~。~疑。赏~。~出(a.分析出来;b.固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