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誓的拼音、解释、组词

训誓的简介:

xùn shì
1.《尚书》六体中的训与誓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誓则用于军旅。 2.谓训导告诫军旅。

  • AI解释

词语《训誓》,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通常指的是君主或上级对臣民、下属进行教诲和誓言的一种方式。在古代中国,这种做法常见于统治者向臣子宣读训令或誓言时,以示责任和约束;或是臣民向君王表达忠诚时的承诺。《训誓》一词,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单个词汇,而是由“训”与“誓”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

  • :即教导、教育之意,在古代常指君主对臣下的指导或命令。
  • :誓言、盟约的意思,表示双方的承诺和保证。

结合上下文,“训誓”的具体含义可能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历史文献中,它通常指的是君王向臣民发布诏书时,不仅会下达命令,还会加入誓言或保证内容,以此强化统治者的权威以及与臣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以下是使用“训誓”一词的五个造句示例:

  1.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在对外征战之前都会进行隆重的宣誓仪式,以显示自己的决心和力量,这既是一种外交策略,也是对士兵的一种精神鼓舞。
  2. 从汉代开始,《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了古代帝王颁布诏书时不仅会下达命令,还会用誓言来增强权威感与统治合法性。这种做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
  3.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载:“臣妾于天子,受命于天,敢不训誓!”这表明刘邦即位前对自己将要承担的重大责任感到敬畏,并通过誓言表达了对上苍的承诺。
  4.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也常常会用到“训誓”这种方式来稳定人心、增强臣民的信任感。如他在开疆拓土之际所发布的《讨伐辽东诏书》便是经典范例之一。
  5. 清代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功臣,曾多次举行盛大的封赏仪式,在宣读圣旨时,往往会加上一些训誓性质的话语以示嘉奖,并以此激励更多官员效仿。

这些例子展现了古代中国君王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训誓”手段的具体场景及其目的。

分词解释

xùn

1 教导,教诲:~诫。~蒙(教育儿童)。~迪(教诲开导)。教(jiào )~。培~。2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3 典式,法则:不足为~。4 解释词的意义:~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故”、“诂~”、“故~”)。~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shì

1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师。~词。~愿。~死。2 表示决心的话:发~。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