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的拼音、解释、组词
愤悱的简介:
fèn fěi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愤慨,怨恨。
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2.愤慨,怨恨。
- AI解释
《愤悱》一词出自于古代教育思想,《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其中“愤”与“悱”两字分别代表了学习者在求知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状态:
- “愤”:指的是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和不解,内心充满困惑但又很想探究解决的方法。
- “悱”:则是指学生虽然有理解的意愿,但在具体表达或应用上遇到了困难,感到口中有话要说却不知如何开口。
“不愤不启”,意为只有当学生在思考某个问题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疑问(即“愤”的状态),教师才给予适当的启发或指导;同样,“不悱不发”则是指教师应当等待学生在表达思想遇到阻碍,想要说却又难以准确表达出来的时候(即处于“悱”的状态)再进行点拨。
接下来是五个使用《愤悱》的造句:
- 在课堂上,老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耐心等待时机引导他们进入“悱”境。
- 面对难题时,我们不应急于给出答案,而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让他们在“愤悱”的状态下自己找到解决之道。
-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愤”到“悱”,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教育者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启发与引导,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 在科研探索中,科学家们往往处于一种不断在“愤悱”之间徘徊的状态: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面临种种挑战。
分词解释
愤
fèn
1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悱(郁闷)。~慨。~怒。~然。悲~。激~。~恚。公~。义~填膺。~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