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的拼音、解释、组词

王献之(344-386)的简介:

wáng xiàn zhī (344-386)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父齐名,有“二王”之称。各体皆精,行草尤佳,号“破体”,富豪迈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墨迹《鸭头丸帖》等存世。

  • AI解释

《王献之(344-386)》所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献之。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他的书法以行草最为知名,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1. 生平与成就:王献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非凡的艺术造诣,在诗歌、散文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善于将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极具个性的书作风格。

  2. 书法风格:他的行草书风独特,笔力遒劲,结构灵动,能够很好地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与时代氛围。

  3. 历史地位: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后人对他评价极高,认为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精髓,还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4. 文化影响: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来的书法家及艺术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丰富了当时的文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造句

  1. 王献之的作品被后世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
  2. 那位书法高手模仿王献之的笔触写了一幅对联。
  3. 这个展览展出了几件王献之书法作品的复制品,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
  4. 小李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特别喜欢研究王献之的诗歌和书信。
  5. 在这次文化节上,书法家们用毛笔现场挥毫泼墨,重现了王献之等古代名家的风采。

分词解释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xiàn

1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贡~。捐~。~身。~礼。借花~佛。2 表现出来:~技。~艺。~媚。~丑。3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