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粜的拼音、解释、组词
平粜的简介:
píng tiào
1.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1.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 AI解释
《平粜》的详细解释
平粜,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指的是政府为了稳定粮食市场、防止粮价剧烈波动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平”意为公平、合理,“粜”是指卖米或卖谷物的行为。
具体来说,当市场上粮食供大于求导致粮价下跌时,政府会卖出储备的粮食来抑制价格下降;反之,如果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价上升时,政府则买入市场上的粮食来抑制价格上涨。通过这种方式,平粜政策旨在保持粮价在合理水平上波动,避免因粮价剧烈变动而给百姓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造句
-
历史上曾多次实施的平粜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和管理智慧。
-
尽管市场上出现了粮食紧缺现象,但政府及时启动了平粜政策,稳定了市场,保护了农民利益。
-
通过科学合理的平粜机制,有效缓解了粮价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
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平粜行动不仅有助于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更能体现执政者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
借鉴古代平粜思想中的智慧元素,在当今社会也有其适用之处,特别是在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方面。
分词解释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