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法的简介:
(犯人)被执行死刑:罪犯已于昨天~。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罪犯犯罪后判处死刑的法律制裁。【例】连续抢劫杀人犯终于在警方缉捕归案后,已经论罪伏法。
1. 犯罪受到制裁,处了死刑。《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
词汇解释
伏法(fú f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的是犯人被执行死刑,服刑完毕的意思。它也可以引申为因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失去自由或者生命的情况。
现代语境下,“伏法”一词通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用来描述罪犯被依法执行死刑的情景,有时也会用以表达对违法者应受惩罚的态度和结果。
造句
- 古文翻译:
-
原句:“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坚贞不屈,最后在1927年4月28日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伏法身亡。” —— 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大钊同志在狱中依然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在1927年4月28日被押送至刑场处以枪决,最终伏法。
-
新闻报道:
-
原句:“经过法庭的审理,这名涉嫌贪污的官员终因证据确凿被判处死刑,今日将依法执行并伏法。” —— 翻译成现代汉语:经过法庭审理后,这位涉及贪污指控的官员因为证据确凿而被判死刑,今天将按照法律程序被执行,并伏法。
-
小说创作:
-
原句:“他被绑在刑场上,双手高举过头,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随着一声令下,刽子手挥刀一斩,他的生命瞬间结束,终于伏法。” —— 翻译成现代汉语:他被捆绑着站在刑场上,双手高举,期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一声命令下达,刽子手挥动利刃一斩,他生命瞬间终结,在这一刻,终于伏法。
-
学术论文引用:
-
原句:“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伏法’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法律判决结果,反映了当时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态度。” —— 翻译成现代汉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伏法”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法律制裁方式,展现了当时对于违法行为不容姑息的态度。
-
日常对话:
- 原句:“你做了那么多坏事,现在终于要伏法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 翻译成现代汉语:你做了这么多坏事,现在终于被依法执行并伏法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以上就是“伏法”的详细解释及五个造句的例子。希望这些例子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
分词解释
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