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撰的拼音、解释、组词
修撰的简介:
xiū zhuàn
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元时翰林院始置修撰,明清因之。
2. 编纂。《北史.卷一○○.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
《修撰》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具体指负责编纂官方历史书籍的工作。这一职位多设于国家图书馆或皇家档案馆中,主要职责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来撰写、修订国史等重要文献。修撰一职要求任职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史功底,还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高的政治素养。
造句示例
-
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工作,于是设置了专门的修撰官职来完成这一任务。
-
由于历史记载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朝代都设有专门的修撰机构与职位,如宋代的国史院、明代的直隶翰林院等。
-
在清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不断,使得朝廷内部对修撰工作也愈发重视,以期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
李氏家族世代承袭了修撰一职,在家族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修史的工作秘辛和历史趣闻。
-
古代的修撰不仅限于文字记载,还涉及碑刻、方志等多种形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分词解释
修
xiū
1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2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3 剪或削:~剪。4 兴建,建造:~建。~筑。5 编纂,撰写:~书。~史。~纂。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7 长(cháng ),高:~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9 姓。
撰
zhuàn
1 才能:“异乎三子者之~”。2 写作,著书:~著。~述。~写。~文。~稿。~次(编辑、排列)。~序(撰写叙述)。~录。~集。杜~(臆造,没有根据地编造)。3 持,拿着:“~余辔兮高驼翔”。4 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