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的拼音、解释、组词
司徒的简介:
sī tú
古代官名。管理土地和征发徒役。
古代官名。管理土地和征发徒役。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的职官。周时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东汉时改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历代沿用,至明代时废。
2. 复姓。
1. 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为司徒,主管教化,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仅为虚衔,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参议政事。历代沿用,至明代而废。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2. 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司徒》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周朝时期设置的“三公”之一——司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它的职能有所变化。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在西周初期,司徒是辅助国君的重要官员之一,主要负责农业、土地管理等事务。
- 职责范围:司徒的职责从最初的农业管理逐渐扩展到包括教育、婚姻等方面。到了汉代,“三公”制度中,尽管其职能有所变化,但司徒一职仍然存在,并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和协调社会事务的责任。
- 地位与影响: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司徒的地位相对较高,能够直接向皇帝进言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造句
- 在西周时期,许多重要法令都是由司徒起草并实施的。
- 司徒一职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 历史上著名的大臣诸葛亮曾担任过司徒之职,他对国家的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
-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司徒的具体职能有所变化,但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 司徒一职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农业、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视。
请注意,《司徒》作为一个古代官职,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使用。上述造句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描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司
sī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
徒
tú
1 步行:~步。~涉。2 空:~手。3 白白地:~然。~劳无益。4 只;仅仅:家~四壁。5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6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7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8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