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拼音、解释、组词
朝三暮四的简介: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喂养猴子时,早晨给三升橡树果实,晚上给四升,但亦可改变为「朝四暮三」。本为养猴人诈骗猴子的故事。典出《庄子.齐物论》。原用以比喻只变名目,不改实质。后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复无常。亦可用于比喻事物变化无定。△「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2. 《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1>赋2>芧3>,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4>,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注解〕 (1) 狙公:相传为古时善养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 (2) 赋:给予。 (3) 芧:音ㄒㄩˋ,橡树的果实。 (4) 亏:耗损、减少。
3. 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子曾经用了一个寓言来说明人常会自以为是而不知。这个寓言是这样的:话说有一个养猴人跟他所养的猴子说:「我决定每天早上喂你们吃三升橡实,下午喂四升橡实。」想不到猴子们都很不高兴,嫌早上吃的太少了。于是,养猴人就说:「那这样好了,我们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以为这样一来,早上变多了。事实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变了朝暮的数量,但猴子自以为是地满足了。一般人也常用这种自以为是的眼光来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间众人对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样,可以随时变来变去,并没有个定准的。所以庄子要人们学习超脱这些纷扰,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恒常不变的道理。这就是「休乎天钧」的境界,也就是「齐物论」的精义。后来从这个寓言演变成「朝三暮四」这句成语,比喻人心意不定、反复无常,或事物变化无定。
1. 本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本比喻以诈术欺人,后比喻心意不定、反复无常。见《庄子.齐物论》。【例】朝三暮四的人,难以成就大事。
1. 本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后比喻以诈术欺人,或心意不定、反复无常。《旧唐书.卷一三五.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元.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也作「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本是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后来用来形容那些故意改变说法、欺骗人的做法。此成语用以比喻变本加厉地出尔反尔、欺人之谈或诡辩之辞。
【解释】 - 朝三暮四:早上说给猴子三个枣子吃,晚上说给它们四个;第二天却反过来,早晨说给它们四个,晚上却只给三个。这本来是让猴子高兴的说法,结果反被猴子识破了人的狡猾。
【造句举例】 1. 这些商家的宣传总是朝三暮四,让人难以琢磨他们的真实意图。 2. 那些人朝三暮四的行为让人无法信任他们所说的话。 3. 小张这次答应给老师带作业,结果第二天又不来了,这真是典型的朝三暮四。 4. 为了博得老板的欢心,他总是朝三暮四地更改计划以迎合老板的想法。 5. 谈判过程中,他总是一变再变,完全就是个朝三暮四的人。
以上句子展示了“朝三暮四”这一成语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分词解释
zhāo,cháo
1 早晨:~阳。~晖。~暮。~霞。~气。~思暮想。~令夕改。~秦暮楚(喻反复无常)。2 日,天:今~。明~。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mù
1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日~。~气。~色。日~途穷。~鼓晨钟。2 晚,将尽:~春。~年。~节。~齿(晚年)。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