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举子的简介:
jǔ zǐ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1.生育子女。 2.科举考试的应试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生育小孩。《汉书.卷七二.王吉传》:「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后汉书.卷二六.侯霸传》:「民至乃戒乳妇勿得举子,侯君当去,必不能全。」
2. 举荐自己的儿子。唐.韩愈〈送齐皥下第序〉:「于是乎举雠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
3. 被举应试的士子。《旧唐书.卷一一一.高适传》:「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4. 明、清时俗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子」。
《举子》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呼。在古代中国社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简称即为“举子”。这类人通常是通过乡试、会试等层层选拔出来的士子,他们渴望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利禄以及改善自身及家庭的社会地位。
详细解释
- 定义: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 背景: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设立,直至清朝末年废除。在此期间,它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 特点:
- 必须是通过地方级别的乡试才称得上为“举人”或“举子”,然后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会试和殿试;
- 参加考试的士子通常需经过多年的苦读,以求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造句
- 古代的故事:张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举子,在长安的书房里埋头读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
- 文化传承:这部小说以清代的举子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他们苦读科举的情景以及在考试中的艰辛与希望。
- 历史典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之手,他曾是唐朝的一名举子,在中进士后写下此句以抒发喜悦之情。
- 现代视角:即便在今日,对于那些怀揣梦想的人来说,他们仍然像古代的举子一样,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未来。
- 文学描写:李清照年轻时曾对丈夫赵明诚说:“你我若能结为比翼鸟、连理枝,便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但愿此生我们也能如并肩的柳树,共沐风雪,共享人间繁华。”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举子”,但却通过描写一位宋代才女的心态,间接表达了对于读书人精神追求的理解与赞美。
这些句子旨在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举子”这一词语。
分词解释
举
jǔ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