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军的简介:
zhōnɡ jūn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军队多分为中、左、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中军由主帅亲自率领,是军队的指挥中枢。《左传.成公十六年》:「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西游记》第六回:「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
2. 主帅或主帅的营幕。《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 职官名。清代绿营兵制,分督、抚、提等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就叫把手下们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台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中军》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中特指军队中的中央部队或指挥中心,通常由高级将领直接指挥。它不仅在战术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战略意义上也是整个战场行动的核心。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的兵制中,“中军”是一个重要且核心的军事编制单位。
- 功能与地位:“中军”的位置一般是在整个军队阵型的中心或相对居中的位置,便于高级将领直接指挥调度。它不仅是战术执行的核心,更是战略部署的关键节点。
- 人员构成:中军人数众多,通常由精锐士兵组成,并且伴随着各种辅助部队如骑兵、步兵等。
造句示例:
- “在那次战役中,李将军亲自率领中军出战,成功击溃了敌人的主力。”
- “中军的布置至关重要,一旦失误将直接影响整场战争的结果。”
- “尽管中军遭受重创,但由于后方增援及时,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到过要重视中军的作用,这体现出了他对军事理论的深刻见解。”
- “面对敌人的突袭,主帅迅速调整阵型,将中军后撤以避其锋芒。”
这些句子展示了“中军”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及其战术和战略价值。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