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的拼音、解释、组词

乘桴的简介:

chéng fú
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余年。"后用以指避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乘坐竹、木编制的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乘桴》这个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较少,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含义,并结合相关语境来理解和使用。从字面来看,“乘桴”可以理解为“乘坐木筏”,其中“乘”是动词,意味着乘坐或驾乘;“桴”是一种小船,尤其是用竹子或木头做成的小船。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将“桴”与“浮桴”、“舟桴”等概念联系起来。

结合历史背景和典籍记载,“乘桴”的使用往往带有隐喻或者比喻意味,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是孔子在表达自己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一种无奈与决绝的情感。这里“乘桴”象征着避世或退隐的态度。

下面提供五个造句:

  1. 在经历了一段波折之后,他决定不再执着于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选择乘桴远行,去寻找心灵的宁静。
  2. 王老师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他也始终坚守岗位,从不考虑乘桴出走。
  3. 古代文人常借“乘桴”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世俗的愿望。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我欲乘桴浮沧海。”
  4.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事所累的决心,渴望摆脱尘嚣,乘桴归隐田园。
  5. 在现代社会里,“乘桴”也可以作为一种比喻手法,用来形容人们选择离开喧闹的城市,到偏远的地方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

请注意,《乘桴》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造句时主要是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扩展。

分词解释

chéng,shèng

1 骑,坐:~马。~车。~客。~警。2 趁着,就着:~便。~机(趁着机会)。~势。~兴(xìng)。因利~便。3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法。~幂(mì)。~数。4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小~。上~。下~。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