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榜进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两榜进士的简介:

liǎng bǎng/bàng jìn shì
1.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 AI解释

两榜进士》中的“两榜”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所录取的考生。而“进士”是科举考试通过者之一种,属于最高级别的功名。

  1. 第一榜:一般称为“状元及第”,特指在殿试中获得第一名,即为“状元”。在唐代,状元是从所有通过会试的人中选出的第一名;到了明清时期,状元则是从三甲(一甲、二甲、三甲)中直接取的第一名。

  2. 第二榜:即二甲进士。在明代及之前的时代,二甲的前三名被特称为“赐进士出身”,其余则为普通二甲进士;自清代始,则全统称其为“进士”。而清代又细分了三甲,分别是一甲、二甲和三甲。

接下来是五个使用《两榜进士》相关概念的造句:

  1. 状元及第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状元及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结果。很多年轻学子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而废寝忘食地学习。

  2. 二甲进士的荣光:即使没有成为状元,能够成为二甲进士也是极高的荣誉,许多官员都是从二甲进士开始其仕途生涯的。

  3. 科举制度下的晋升之路:在古代中国的科举体系中,“两榜进士”代表着不同等级的成就。通过这些考试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还能为国家选拔出一批批优秀的治理人才。

  4. 文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成为状元及第或进入二甲名单”,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追求的梦想,也是他们毕生奋斗的方向。

  5. 历史人物的荣耀与遗憾: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都是“两榜进士”出身。但也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尽管努力学习多年却最终未能登上榜首或二甲,成为终生遗憾的故事。

分词解释

liǎng

1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个黄鹂。~本书。2 双方:~可。~边。~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旁。~侧。~袖清风。~败俱伤。3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4 表示不定数目:~下子。~着儿(zhāor )。

bǎng,bàng

1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帖(官府的公告)。红~。张~。光荣~。~文。发~。~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

jìn

1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上~。推~。跃~。~退。~取。~击。~驻。~行(xíng )。~而。2 入,往里去:~见。~谒。~谗。3 吃,喝:~食。~餐。滴水未~。4 收入或买入:~账。~货。日~斗金。5 奉上,呈上:~言。~奉。~献。6 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院。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