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胡的拼音、解释、组词

诸胡的简介:

zhū hú
1.古代对我国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 AI解释

诸胡》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通常用来指称汉朝或晋朝时期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多个非汉族胡族部落。这些胡人主要包括鲜卑、匈奴、羯、氐、羌等,他们由于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各异,在地理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现在的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

详细解释:

  1. 含义:这个词中的“诸”是“众”的意思,“胡”则是对北方非汉族的泛称。《诸胡》一词体现了汉人对周围不同民族的认识和区分。
  2. 历史背景:在东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及政权更迭,中原地区的汉人大规模南迁,而留在北方地区生活的胡族则成为了“诸胡”。
  3. 文化与社会影响:“诸胡”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政治格局。

造句: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流,同时“诸胡”共同构成复杂多元的民族社会结构。
  2. 在《三国演义》中,“诸胡”的活动时常成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例如他们参与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
  3. 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人与“诸胡”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4. 诸胡”文化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饺子就是汉胡交流的产物之一。
  5. 对于“诸胡”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全貌,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互鉴。

分词解释

zhū

1 众,许多:~位。~君。~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3 犹“之”:“能事~乎?”。4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6 姓。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