牍书的拼音、解释、组词

牍书的简介:

dú shū
1.犹簿书。官署文书。

  • AI解释

《牍书》是指中国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一种传统载体,以及使用这种载体所记录的文字。古代主要以竹简或木牍作为书籍和文书的主要材料,因此“牍书”一词特指用竹简或木牍写成的文稿、著作或者是官方文件。

详细解释:

  1. 材质与形式:“牍书”的书写材料通常为竹简或者木牍。竹简是将竹片剖开并削平后,两片对接在一起,中间用绳子或者其他方式绑扎而成;而木牍则是较为长方形的木板,用于记录文字。这两种材质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

  2. 历史背景:从商周时期开始使用,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逐渐减少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牍书”不仅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工具,也是官府文书和私人信件的主要形式之一。

  3. 重要性与地位:“牍书”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行政管理的发展水平,其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

  4. 现代意义:虽然纸质书籍已经替代了竹简木牍,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变得很少见,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牍书”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五个包含“牍书”的造句示例:

  1.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竹简为载体进行创作,《诗经》等经典文学作品最初就是以这种形式流传下来的。
  2. 历史学家正在翻阅博物馆中的珍稀文物,这些珍贵的《牍书》记录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生活。
  3. 在古代文人眼中,书写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牍书》往往被精心装裱保存下来作为传家宝。
  4. 由于竹简质地脆弱且易于腐烂,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后来的木刻拓本或是后人的抄写版来了解《牍书》的内容。
  5. 学者们对汉代出土的大量木牍进行深入研究,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牍书》成为了他们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分词解释

1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公文)。尺~(书信)。案~。2 古代乐器名。

shū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信。~札。~简。~函。3 文件:证~。说明~。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6 字体:草~。隶~。楷~。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