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宪(1907-1946)的拼音、解释、组词
秦邦宪(1907-1946)的简介:
qín bāng xiàn (1907-194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1年9月起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其担任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期间,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取消中央总负责人职务。1936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新华通讯社、《解放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1年9月起任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其担任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期间,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取消中央总负责人职务。1936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新华通讯社、《解放
- AI解释
《秦邦宪(1907-1946)》这一词语涉及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秦邦宪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首先来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详细解释
秦邦宪(1907-1946),原名绍勤,后改名为维汉,别名伍豪、陈侃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出生在安徽泾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赴日本求学,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在党的秘密工作中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1938年,秦邦宪调往延安工作,并与毛泽东一同领导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946年,秦邦宪在重庆被暗杀身亡,享年39岁。
造句
- 秦邦宪虽然早逝,但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 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时,秦邦宪的名字经常会被提及。
- 电影《重庆谈判》中有一幕是虚构了与秦邦宪有关的场景。
- 学者们对于秦邦宪的具体身份和部分活动仍然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史料来澄清。
- 秦邦宪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请注意,由于涉及历史人物,上述信息中包含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如电影《重庆谈判》中的情节)以示例说明。实际上,对于秦邦宪的具体身份和活动细节可能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资料记载的差异。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建议参考权威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