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的拼音、解释、组词

租庸调的简介:

zū yōng tiáo/diào
1.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 AI解释

《租庸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主要在唐代实施。这种制度将土地税收分为三个部分:租、庸和调。

  • 是指按照田地面积征收的土地税。
  • 是对农民的劳役课,如果农民不能亲自完成劳役,可以选择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布或者麻布代替。
  • 是按户而不是按田征收的实物税,主要包括粮食、丝织品等。

这种赋税制度旨在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相对于以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相结合的方式,它更加灵活且更注重实际耕作能力的考量。

造句

  1. 唐朝初期实施了著名的租庸调制,使得百姓能够安心农业生产。
  2. 在唐朝,朝廷规定每户按照土地面积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租税。
  3. 因为实行了租庸调法,农民可以自主选择以劳役代替部分田租。
  4. 按照唐律,凡是成年男子都要承担一定的庸役义务。
  5. 唐代的租庸调制度中,户均需要缴纳一定量的布帛作为调税。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租庸调”在中国历史中的具体含义和实施情况。

分词解释

1 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房。~用。~借地。2 收取一定的代价,把房屋、土地、器物等借给别人使用:~佃。~价。~让。~赁(a.出租;b.租用)。3 出租所收取的钱或实物:房~。地~。4 田赋:~税。

yōng

1 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 需要:无~细述。无~讳言。3 岂,怎么:~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调。5 功劳:~绩(功绩)。6 古同“佣”,雇佣。

tiáo,diào,zhōu

1 搭配均匀,配合适当:~和。~谐。风~雨顺。饮食失~。2 使搭配均匀,使协调:~配。~味。3 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停。~处。4 调剂:以临万货,以~盈虚。5 调理使康复:~养。~摄。6 调教;训练:有膂力,善~鹰隼。7 挑逗;戏弄:~笑。~情。~戏。酒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