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牢的拼音、解释、组词
少牢的简介:
shǎo/shào láo
1.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晋陶潜《祭程氏妹文》:"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竹青》:"后领荐归,复谒吴王庙,荐以少牢。"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则曰特羊﹑特豕
1.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杜预注:"四时祀以一羊,三年盛祭以羊﹑豕。殷,盛也。"《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晋陶潜《祭程氏妹文》:"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竹青》:"后领荐归,复谒吴王庙,荐以少牢。"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则曰特羊﹑特豕
- AI解释
《少牢》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种祭品,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根据供奉对象的不同,牺牲分为多种等级和类别,“少牢”就是其中一种。
少牢释义
- 定义:“少牢”是一种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种类。“牢”的本意是指关牲畜的圈栏,后来泛指祭祀所用的牲口。在中国古代,根据祭品的不同,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 “太牢”通常指的是猪、牛、羊三种动物齐全,是较为隆重的祭祀方式;
- 而“少牢”则是指只有猪或羊,不包括牛。
造句
-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史记》等书籍里多有记载,每逢重要节日或国家大事,君王会用“少牢”进行祭天或祭祀先祖。
- 据说,在春秋时期,孔子曾因家境贫寒无法提供牛这种较为奢侈的祭品,转而选择了以“羊”作为祭品,被称为“少牢”,这体现了他对礼仪的本质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尊重。
- 古代文人常常在诗文中提到这样的场景:“少牢供案前,烛影摇红光。”这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庄重与神圣感。
- 在现代,我们虽然不再进行传统的“少牢”祭礼,但许多学者认为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精髓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一些传统节日或民俗活动中,可能会用象征性的“少牢”来重现历史场景。
- 教师通过讲述古代的“少牢”祭祀仪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礼仪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少牢”作为一种历史概念,现今已不再实际使用。在现代语境中提及它更多的是为了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礼仪及历史知识。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