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1873-1907)的拼音、解释、组词
徐锡麟(1873-1907)的简介:
xú xī lín (1873-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任教师,后游历日本。在上海参加光复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进行反清活动。后捐资为道员,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任教师,后游历日本。在上海参加光复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进行反清活动。后捐资为道员,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
- AI解释
徐锡麟,原名熙麟,号凤池,安徽寿州(今安徽省淮南市)人。他是一位中国晚清时期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在辛亥革命前夕,他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并于1907年领导了著名的“安庆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英勇牺牲的精神激励了许多革命志士。
详细解释
徐锡麟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军事训练和组织。徐锡麟在浙江绍兴成立了大通学堂,并以此作为秘密联络点,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朝政府。他招募、训练了大量士兵,并与秋瑾等人合作,在浙江省内建立了多个据点。
1907年,徐锡麟策划并参与了针对安徽巡抚恩铭的暗杀行动(也称“安庆教案”),但因消息泄露,行动提前暴露,最终导致行动失败。在追捕过程中,徐锡麟于安庆英勇牺牲。
造句
- 徐锡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以身许国的精神令人敬佩。
- 在中国近代史上,像徐锡麟这样的革命先驱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 徐锡麟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大通学堂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
- 每当提到徐锡麟的名字,人们都会想起他那悲壮的牺牲以及不屈的革命精神。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许多地方建立了纪念馆或雕像,供后人瞻仰缅怀。
以上是对词语“徐锡麟”的详细解释及五个造句示例。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