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胡缨的拼音、解释、组词
曼胡缨的简介:
màn hú yīng
1.结冠的粗带子。曼,通"缦"。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曼胡之缨﹐谓粗缨无文理也。"
1.结冠的粗带子。曼,通"缦"。语出《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曼胡之缨﹐谓粗缨无文理也。"
- AI解释
经过查询,发现“曼胡缨”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在古籍和部分网络资料中,“曼胡缨”一词有记载,但含义不尽相同。
-
古代含义:《说文解字》中提到:“曼胡,胡人之帽也。”“缨”,古代指系冠的带子或装饰品。“曼胡缨”可能是古代对一种装束或服饰的描述。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这种帽子多被认为是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头饰。
-
现代含义:由于其不常用,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特定的解释或者应用。但是,“曼胡缨”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形容词短语或名词短语,用来描绘某种风格独特、具有异域风情的形象或物品。
造句
- 在那遥远的北方草原上,一位身着传统服装,头戴曼胡缨的年轻人正在放牧。
- 艺术家们参考古籍设计了一件仿制古代胡人的装扮,其中就包括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曼胡缨。
- 这个汉服模特的打扮非常独特,头上戴着一个叫做“曼胡缨”的装饰品,让人眼前一亮。
- 在这场关于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文化展览中,“曼胡缨”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 虽然曼胡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欣赏那些古代的艺术与智慧。
分词解释
曼
màn
1 长,延长:~延。~声而歌。2 美,柔美:~妙。~靡。~辞。轻歌~舞。
胡
hú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缨
yīng
1 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帽~子。红~枪。~穗。2 像缨的东西:萝卜~子。3 带子,绳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