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不望报的拼音、解释、组词

施不望报的简介:

shī bù wàng bào
放惠于人而不望报答。指轻财仗义。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施恩惠于人,而不期望报答。三国志˙卷五十六˙吴书˙朱然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折节为恭,留意于宾客,轻财尚义,施不望报。

1. 施恩惠于人,而不期望报答。《三国志.卷五六.吴书.朱然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折节为恭,留意于宾客,轻财尚义,施不望报。」

施不望报》这四个字出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施恩不图回报”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施舍或帮助他人时,不应期望得到回报,而应从助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详细解释:

  • :指给予、施舍或帮助。
  • 望报:“望”是希望的意思,“报”则是回报。合起来就是期望得到某种形式的回报或者感激。
  • 不望报:强调在施舍或助人时不应有获得回报的心理。

这种思想提倡的是无私奉献和仁爱精神,鼓励人们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而不求任何物质上的奖励或认可。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君子”的道德操守——即使行为没有外在的回馈,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同样是重要的价值体现。

造句示例:

  1. 他常常慷慨解囊帮助穷人,施不望报的精神让他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2. 志愿者小王坚持参与社区服务多年,从来都施不望报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3. 尽管施不望报的理念倡导无私奉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4.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仍有一部分人坚守着施不望报的准则,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 慈善机构之所以能长久存在并不断壮大,正是因为有无数秉持施不望报精神的人士持续支持和捐助。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示了“施不望报”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

shī

1 实行:~工。~政。设~。~展。~教(jiào )。~为(wéi)。~威。实~。措~(办法)。发号~令。2 用上,加工:~肥。~粉。3 给予:~礼。~诊。~恩。4 姓。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bào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