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纪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纪的简介:
wǔ jì/jǐ
1.指岁﹑月﹑日﹑星辰﹑历数。 2.五伦。 3.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
1.指岁﹑月﹑日﹑星辰﹑历数。 2.五伦。 3.一纪为十二年,五纪为六十年。
- AI解释
《五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代“木、火、土、金、水”五行,但在这里特指中国古代用来划分时间的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五纪”的具体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五纪”指的是以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或岁星(即木星)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间的方式。
根据《史记·天官书》的记载,古人认为五行中的“木”代表东方和春季,对应的是春分点附近木星经过的时间;“火”代表南方和夏季,对应的是夏至附近的火星运动;“土”指中央,与长夏、秋季初秋相关,对应的是白露到霜降之间的岁星(木星)位置;“金”代表西方和秋天末,对应的是寒露到立冬之间的金星(水星)运动;最后,“水”代表北方和冬季,对应的是大雪附近的水星或火星的运动。五纪的划分不仅用于确定时间,还与农业、祭祀等文化活动紧密相关。
以下是使用《五纪》概念造句的例子:
- 古代农耕文明以五纪为依据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有效指导了农作物种植和收获。
- 在古代文化中,《诗经》里就提到了“木火土金水”五纪的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观察与理解。
-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中有言:“五行之数,各有所主;木火土金水,以时而行”,揭示了古代对于自然界的深刻认识。
- 王充在其著作中提到五纪,“五纪者,所以明天地人道也。”强调了其在哲学与天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 在古代历法体系里,《五纪》作为时间划分的基础,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自然界规律的认知水平。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纪
jì,jǐ
1 记载:~年。~元。~行(xíng)。~实。~念。~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2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3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4 法度:~律。违法乱~。5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