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推半就的拼音、解释、组词

半推半就的简介:

bàn tuī bàn jiù
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就,本指到职、就位,俯就。引申为依随,顺从的意思。「半推半就」形容假意推辞终久俯允的样子。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

2.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但蘸著些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1>,又惊又爱,檀口2>揾3>香腮4>。 〔注解〕 (1) 就:本指到职、就位,俯就。引申为依随,顺从的意思。 (2) 檀口:明.陈继儒《枕谭.檀晕》:「按画家七十二色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人皆不知檀晕之义何也?」画家颜色中檀色,是浅赭色、浅红色。所以妇女的红唇称为檀口。 (3) 揾:音ㄨㄣˋ,本是用手按住,后用嘴抵住、贴住也叫揾。 (4) 香腮:美人的面颊。腮,音ㄙㄞ。

3. 就,依顺,顺从的意思。「半推半就」一词出自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后来多见于明清小说之中,如《二刻拍案惊奇》、《镜花缘》。故事里,透过红娘的居中帮忙,崔莺莺和张君瑞得以在夜里无人时私会西厢房。两人在房中互诉衷情时,崔莺莺在半推半就之下,让张君瑞吻了她的腮颊。这里的「半推半就」是用来形容崔莺莺当时的心情,意指她心中早已同意,但表面上却不答应,表现出推辞、害羞的情态。后来「半推半就」被用来形容假意推辞的样子。

1. 半迎半拒,通常为假意推辞的姿态。【例】在众人的极力劝说之下,王先生半推半就的收下厚礼。

1. 心中早已同意,表面上却不答应,表现出假意推辞的姿态。如:「喜宴上,好友起哄闹酒,新人只好半推半就地干杯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红楼梦》第四○回:「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

半推半就》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描述的是在面对某种情境或提议时,态度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表现为既不愿意直接拒绝,也不愿意直接接受,因此表现为“半推半就”的行为。

详细解释:

  • 半推: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或者意愿。
  • 半就:指的是虽然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意愿,但实际上还是接受了提议或安排。这种态度是不坚定、不明确的。

综合起来,“半推半就”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复杂情况下的行为方式,体现出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

造句示例:

  1. 在朋友的邀请聚会中,他犹豫着没有立即答应,但最后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2. 妈妈一直催促他参加暑假课程,小明也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但并没有真正计划去上课。
  3. 他的这种半推半就的态度让同事们感到很困惑,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4. 小张在面试新工作时,虽然对职位兴趣不大,但因为目前的工作并不满意,所以最终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5. 面对他人的建议,他总是采取半推半就的方式处理问题,这让他很难做出坚定的决定。

这些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半推半就”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bàn

1 二分之一:~圆。~百(五十,多指岁数)。2 不完全的:多~。~岛。~透明。~脱产。3 在中间:~空。~路上。~夜。4 喻很少:一星~点。

tuī

1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车。~搡。~拿。~倒。~敲。顺水~舟。2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头。~土。3 使事情开展:~广。~行(xíng )。~动。~销。4 进一步想,由已知之点想到其它:~及。~究。~导。~论。~测。~事。5 往后挪动(时间上):~延。~移。6 辞让,脱卸:~让。~却。~委。~辞。7 举荐,指出某人优点:~许。~重(zhòng )。~举。~崇。8 让出,献出:~恩。~心置腹。

jiù

1 凑近,靠近:避难~易。~着灯看书。2 到,从事,开始进入:~位。~业。~寝。~任。~绪。~医。高~。3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近。~便。~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