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拼音、解释、组词

格物的简介:

gé wù
〈书〉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穷究事物的道理。《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苏轼〈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文武宪邦。」

2. 纠正人的行为。《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和洽传》:「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唐.刘禹锡〈天平军节度使厅壁记〉:「示菲约以裕人,信赏罚以格物。」

格物》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编纂的四书之一《大学》中“八条目”之一,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格物”是一种方法论,意指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调查和体验来获得知识与智慧,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现代语境下,虽然其本意有所延展,但依旧强调对事物的深入了解。以下是几个造句:

  1. 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这位企业家亲自走访了多家工厂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种典型的“格物”精神。
  2. 在科学研究中,“格物致知”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即通过细致观察实验来获取知识。
  3.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有耐心和细心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与朱熹所言的“格物”不谋而合。
  4.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他始终坚持“格物”原则,注重细节,确保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5. 格物”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实践和传承。

通过这些句子的使用,“格物”的概念不仅被解释了其传统的哲学含义,还展示了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分词解释

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2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3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4 阻碍,隔阂:~~不入。5 击,打:~斗。~杀。6 推究:~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于上下。9 感通:~于皇天。10 变革,纠正:~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2 内容,实质:言之有~。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