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的拼音、解释、组词
党锢之祸的简介:
dǎng gù zhī huò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东汉末,桓帝、灵帝之际,宦官干政弄权,朝纲大败,太学生起而批判,反遭奸宦构陷,被捕入狱者数百人,而校尉李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均被杀。前后共两次,朝中贤良尽失,史称为「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详解
1. 定义: “党锢之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事件,指的是东汉末年蔡邕、李膺等士人因参与了所谓的“结党营私”的行为而遭受的迫害。这些士人被指控为“名实不相副”,即他们的言行与朝廷的要求不符,或是在朝堂上形成了派系对抗。
2.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环境日益腐败,中央权力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开始崛起。在这种背景下,“结党营私”成了士大夫们维持政治影响力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在皇权的强力干预下,这种行为被视为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打压。
3. 主要事件: 198年左右,汉灵帝为了打击朝中反对势力,开始有系统地迫害这些被指认为“党人”的士大夫。其中,李膺、陈蕃等名士因多次上疏直言,批评时政,并且主张限制豪强和保护小民而被囚禁或流放。
4. 影响: 党锢之祸不仅造成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死亡与流亡,也极大地打击了东汉后期的知识分子阶层。这场迫害使得士人普遍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热情,导致文治政体进一步衰落,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割据分裂埋下了伏笔。
5. 造句
- 古代的党锢之祸给后世留下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 虽然历史上有过如党锢之祸这样的黑暗时期,但中国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不屈的精神。
-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才华的压制与偏见,如同党锢之祸中所展现的一样。
- 从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环境如何影响到了学者们的思想自由与学术探索。
- 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今天人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上的党锢之祸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分词解释
党
dǎng
1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派。~团。~委。~员。~章。~阀。~风。~纪。2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羽。朋~。死~。3 指亲族:父~。母~。妻~。4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5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祸
huò
1 灾殃,苦难:~殃。~害。~患。~根。~端。~首。~事。战~。惹~。~从口出。~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2 危害,使受灾殃:~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