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谏的拼音、解释、组词

兵谏的简介:

bīng jiàn
1.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语本《左传.庄公十九年》:"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以武力进谏君主。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币为用礼。」

兵谏》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历史,具体解释如下:

兵谏(bīng jiàn):是一种特殊的军事行为方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某些军队或军人采取武力行动作为手段,向当局提出要求或进行劝谏。这种行为往往带有政治目的,旨在促使政府高层做出某些决定或者改变政策。

这个词语的使用背景通常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最著名的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即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领为逼迫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国民党军队采取兵谏的方式,并最终成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

造句示例:

  1. 历史上著名的《兵谏》事件发生在西安事变期间。
  2.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将领都曾尝试通过《兵谏》的方式来影响国家的政治走向。
  3. 虽然《兵谏》在和平时期并不常见,但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确实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4. 人们常常讨论《兵谏》事件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他们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担忧。
  5. 正因为有这些特殊的《兵谏》事件存在,才使得历史的发展方向有所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兵谏”在现代通常被视为一种较为极端的政治手段,在和平时期通常不被提倡或鼓励。

分词解释

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