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讳的拼音、解释、组词

偏讳的简介:

piān huì
1.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称"偏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若名字有二字者,虽偏举其中一字,也要避讳。《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名不偏讳。」

2. 名有二字,讳其一字。《梁书.卷七.皇后列传.太宗王皇后》:「父骞,字思寂,本名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故改焉。」

偏讳》,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中国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源自古人的避讳制度,具体来说,指的是在书写或说话时,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某位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而采取的某些词语替代方式。

详细解释:

  1. 概念来源: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名讳制度,即人们不能直呼或使用与当朝皇帝或其他尊长名字相同或相似的字。这种做法体现了对皇权和尊长的尊敬。
  2. 具体应用:在书写或说话中遇到需要提到的名字时,会用同音或近义的词语来替代,以示尊重。比如,“汉武帝”如果是在避讳,可能会写作“汉孝武皇帝”,或者直接使用官职称号如“大将军”代替个人名字。

造句:

  1. 古代文人撰写历史文章时,为了尊重当时的君王,经常采用偏讳的手法来避免直书对方的名字。
  2. 在编写一部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中,作者为了避免对明太祖朱元璋名字的直接提及,将“朱”字改为与之发音相近的词语。
  3. 为了保持传统礼仪,在古代宫廷文学创作中,常有偏讳现象出现,如以“先帝”代替直接的帝王名号。
  4. 《红楼梦》中对康熙等皇帝的名字也有所避讳,采用了一些偏讳的做法来处理。
  5. 历史文献在记录重要人物时,往往也会根据当时的礼制进行适当的偏讳

需要注意的是,“偏讳”并非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语,在古文中常见,而在现代中文写作中很少直接使用这个词。上述例子主要是为了演示“偏讳”的概念和用法。

分词解释

piān

1 歪,不在中间:~斜。~离。~旁。~僻。~远。~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不倚。2 不全面,不正确:~爱。~见。~激。~狭。~执。~废。~颇。~听~信。3 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巧。4 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过了,您请吃吧。

huì

1 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言。~匿。~饰。忌~。隐~。直言不~。~疾忌医。2 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