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拼音、解释、组词

法家的简介:

fǎ jiā/gū/jie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战国时的一种学派。讲求循名责实、严刑峻法,以商鞅、韩非、申不害、慎到等人为代表。【例】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

1. 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2. 有名的大家。

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用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工具的思想流派,是百家争鸣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强调法治、以刑弼德(通过法制来辅助道德)、重赏轻罚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细解释

  1. 背景法家的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变化、战争频繁而兴盛。
  2. 核心理念
  3. 法治(依法治国):强调国家治理应依靠法律,而非个人意志或道德说教。
  4. 刑弼德(以刑法辅助道德教育):用严格的法律规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秩序的要求。
  5. 重赏轻罚:通过奖励来激励正面行为,而对不良行为给予适度的惩罚。

造句

  1. 自古以来,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理念正是源自于这一流派的思想。
  2.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采用了韩非子等人的法家理论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制度。
  3.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对王侯贵族也不能例外,这与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
  4. 尽管儒家倡导仁政和德治,但法家的重视规则和秩序的观点也对后来中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在《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实施法家思想的故事,如商鞅变法,通过改革秦国的法律体系来实现富国强兵。

分词解释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

jiā,jia,jie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3 居住:“可以~焉”。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