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麟的拼音、解释、组词
泣麟的简介:
qì lín
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 AI解释
《泣麟》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其典故出自《春秋左传》,讲述了鲁国的季氏家族猎获了一只麒麟,但孔子得知此事后痛哭流涕。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仁德之治和祥瑞之物的珍视与向往。
故事大意如下:据说在一次狩猎中,季孙氏得到了一只非常奇特、罕见的生物——麒麟。按照当时的观念,麒麟是吉祥之兽,在春秋时期被视为天降祥瑞。然而,孔子闻知此事后,却痛心疾首地哭泣,并认为这是对仁政和天命不敬的表现。
“泣麟”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作直接描述具体事件或现象的词汇,而是常被用来比喻因失去某种理想、价值或象征而感到悲伤或遗憾。它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文化情感或者道德上的惋惜之情。
以下是使用“泣麟”这个词例句:
- 他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深深的信仰,在当今社会变革中,他常常感慨万千,有时甚至有“泣麟”之感。
-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许多传统艺术家认为他们的艺术正在被边缘化,他们的情绪如同“泣麟”般低落。
- 当听说公司要进行大规模裁员时,那些忠诚工作的员工心中充满了失落,仿佛正经历着一场精神上的“泣麟”时刻。
- 对于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来说,在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时,会有一种深刻的“泣麟”之感。
- 作为一名古代文学爱好者,每当读到关于失去珍稀古籍的悲叹,总能深深体会到“泣麟”的心情。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