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下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求贤下士的简介:
qiú xián xià shì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招求贤能,礼遇才士。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隋唐演义.第八十二回:「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亦作「求贤用士」。
1. 招求贤能,礼遇才士。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隋唐演义》第八二回:「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也作「求贤用士」。
词语解析
求贤下士(qiú xián xià shì):这是一个成语,意味着积极寻找和招揽有才能的人才或知识渊博的人士。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强调的是领导者应该谦逊地、主动地去寻求有能力的人来为己所用,以实现国家或组织的利益和发展。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桓谭传》,原文是:“求贤下士,唯才是举。”
造句
-
公司在这次人才招聘中表现出了“求贤下士”的态度,不仅主动联系了各大高校的毕业生,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
他非常重视团队建设,“求贤下士”是他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
新任领导上任后,积极推行“求贤下士”的策略,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求贤下士”,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创业投资。
-
他从不因为对方的社会地位或是学识而轻视他人,“求贤下士”的精神让他能够广纳人才,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
分词解释
求
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
贤
xián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2 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下
xià
1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2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3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4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卷。~次。~限。5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山。~车。~马。~达。6 使降落:~半旗。~棋。7 进入:~海。8 投送:~书。9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班。~课。10 谦辞:在~。~官。11 颁布:~令。12 攻克:攻~。13 卸掉:~货。把他的枪~了。14 用,投入精力:~工夫。15 退让:争执不~。16 做出判断:~结论。17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18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19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20 少于:不~二百人。21 动物生产:鸡~蛋。
士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